封面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紙.故事] 第一盞紙雕提燈

[紙.故事] 第一盞紙雕提燈


四處嘗試,尋找機會


剛出社會之後,
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理解這個世界的運行模式,
從中思考紙藝能作什麼。




那時候我就一開始從紙上教學、卡片著手,
卻沒有什麼成效,
於是我開始做志工,企圖從生活中尋找能一鳴驚人的機會。
也因此瞭解了很多台灣的一些不同角落的聲音,
發現許多不為人知的小細節。


而什麼時候開始有紙雕提燈的想法呢?
是從有一回我在元宵節的時候,
看到中正紀念堂有人在發著塑膠燈籠,
一個小小的塑膠燈籠,
看到很多家長排隊排了很久,
領到之後呢,孩子玩了一會兒就丟給爸媽。

我就開始思考,第一個這現象不但不環保,
而且又有失於親子教育的互動。

在我們小時候對燈籠的理解就是,
元宵節的時候,大家砍竹子、剖竹子,
組裝成燈籠的模樣,再把紙裱上去。


偶爾呢,會跟人家「鬥燈籠」,
打著打著,就把自己辛苦做的燈籠給燒了(笑)。

現在想想,這些東西都是農業時代才有的記憶跟產物,
當社會進化到工業時代的時候,
這些回憶自然會漸漸消失在時間河流裡,
讓人不禁有些感慨。


除了感慨之外,我還發現他們送出去的塑膠燈籠,
有個地方很特別,讓我發現了機會。



用紙雕來做燈籠?! 最後竟然改變了燈籠產業!



那個塑膠提把是用手電筒的概念改的,
放兩顆三號電池之後,把燈頭拉出來吊著。


我覺得我看到了機會,
第一個是,他不再用明火了,
用這種方式這樣就能確保燈籠不被燒壞,
代表用紙做燈籠不再這麼危險。

第二個,我對元宵節的期望是,就像從前那樣,
可以大家一起動手做燈籠,一起享受過節的氣氛,
如果我用紙雕做DIY式的燈籠,
就能有更多的親子互動。


剛好那時候也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一位好朋友,林健兒,
他是一位燈藝師,專門製作大型展示燈的師傅。


在我一次的個展中,我們交換了名片,他問我說:可不可以用紙雕的技藝去製作提燈呢?

我立馬就跟他說:我有這個想法很久了,可惜一直沒有機會讓我實現。

他說:那若是未來有機會我們一起合作好不好?


我當然是興奮不已,可是事實上呢,講完這句話之後,
足足隔了兩三年,才終於讓我等到了他的電話。

電話那頭傳來他興奮的聲音:我們的機會來了,觀光局要開放燈會的紀念品競標!!


於是我們連續設計了三四個晚上,忙得天昏地暗,
我作結構,他上色,接著提案。


最後我們提了兩件去比稿,
結果我們打敗了各種材質的燈籠或紀念品,
最高分的兩件作品都是我們的提案。

就這樣,接下來的好幾年,我丟幾件作品去比賽,就包辦前幾名。


比到後來,觀光局乾脆修改條文,
直接改成徵集紙雕燈籠的比賽,
於是促生了一個紙雕燈籠的新興產業。


期待以紙雕提燈重新教育群眾 把傳統文化重新帶回家庭核心



其實一開始就在期待一個畫面,
想說群眾會不會很排斥,會覺得說排隊排了半天竟然只有一張紙,
但怕小孩會在旁邊吵鬧,只好大人努力一點,賣力折。
折完發現居然這麼簡單  我也會!


在思考的過程中,
因為過去在台灣沒有人去研究,
紙雕作品不用膠水要怎麼成形。
所以一開始我就定調,不讓紙調用複雜的方式製作,
折兜扣三個步驟就能完成。



於是我採用的策略是,
一年一年推出的紙雕,每一年增加一個扣,結構也越變越難,
藉這種方法去教育群眾。



因為群眾教育這種東西,一開始不能太難,要慢慢來。
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從一張紙,看著說明書,
按照號碼順序完成組裝,原來這麼簡單!給民眾帶來一股成就感。



在這樣的過程中,讓民眾欣賞到創意,
讓全台灣都習慣紙雕燈籠這樣的產品,
最後更是希望也把漸漸消逝的傳統文化重新帶回家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